重庆三部剧获评文华奖
2025-11-05 11:20:32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听新闻



两江潮涌,星光熠熠。
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大剧院举行,全国瞩目的第十八届文华奖正式揭晓,京剧《齐白石》等15件作品获评文华剧目奖,龙江剧小戏《痴梦》等15件作品获评文华节目奖,晋剧《庄周试妻》等23部作品获评文华单项奖。
其中,重庆的歌剧《尘埃落定》获文华剧目奖、舞剧《杜甫》获得文华单项奖中的导演奖、舞剧《天下大足》获得文华单项奖中的舞台美术奖。在单届评选中,重庆获奖数量开创历史先河。
连中三元
中国艺坛标上“重庆坐标”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始创于1991年,最初为一年一届,1998年起改为两年一届,2004年起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每三年举办一届,评选范围包含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奖项设有文华大奖及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等单项奖。
本届文华奖评选对奖项设置、申报渠道、评审条件等均作了较大改革,奖项设置为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含首次增设的15个文华节目奖)。
看似指标增多,实则获奖更难——
首先,竞争十分激烈。今年,拓宽了申报渠道,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以及有较大影响力的演出行业组织、演出院线、票务平台、演播平台;参评剧目的首演时间也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
以含金量最高的文华剧目奖(相当于原来的“文华大奖”)为例,今年参评作品达145部,获奖指标仅有15部(与上届一样)。不仅参评作品的数量增加,时限也变成“十年磨一戏”。
同时,文华剧目奖对我国文艺创作要有导向作用,既讲时代精神,也讲艺术质量,更要让老百姓觉得好看,要求作品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俱佳。
重庆历史上曾两次获文华大奖,分别是2000年的川剧《金子》、2022年的川剧《江姐》。
今年,歌剧《尘埃落定》获“文华剧目奖”,舞剧《杜甫》《天下大足》获“文华单项奖”。单届评选,连中三元,不仅开创了重庆历史先河,也在中国艺坛标上了醒目的“重庆坐标”。
追求精品
对每一个细节反复打磨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好剧,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
歌剧《尘埃落定》的剧本出自著名编剧冯柏铭、冯必烈之手,是根据著名作家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这也是继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该小说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
小说《尘埃落定》有30多万字,内涵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冯柏铭、冯必烈对小说中梦幻般的笔调、史诗般的语言,以及主角设置与人物关系,进行了删繁就简的重新洗牌,并将其转化为歌剧叙事语言。
最终,歌剧以《罂粟花开》《麦香时节》《边市清晨》《官寨黄昏》四幕戏,集中展现了麦其一家围绕土司权位的明争暗斗,土司部落之间冤冤相报、世代复仇的血雨腥风,解放军的到来加速了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为藏族人民带来自由与和平的故事。
“好的剧作一定要有立意。我们最终将歌剧《尘埃落定》的立意定为‘顺天应人’,希望它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文载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冯柏铭说。
2021年,歌剧《尘埃落定》获得第24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剧作家奖项)。这也是重庆继川剧《金子》(2000年)、话剧《幸存者》(201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该剧充分运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叙事、咏叹抒情,造势渲染。其中,多声部的重唱是该剧音乐铺陈的最大亮点,通过人声的交响,让叙事变得立体,戏剧性得以增强。
除了剧本和音乐,一台歌剧的舞台呈现,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舞美、灯光、道具、服化、形体、表演及多媒体。
在舞美设计上,该剧强化了小说的象征意蕴。如,剧中布景的主体形象——官寨,既是主要人物的生存空间,更是土司制度的象征。剧中的两次“地震”,是自然世界的地震,也是土司一家围绕土司权位争斗引发的心灵震颤,更是愚昧、落后的土司制度与现代文明碰撞时引发的阵痛、震动。
“《尘埃落定》生命力的核心,还在于剧组对精品的执着追求,全院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对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无数次反复打磨;对幕布的每一次升降,都精确到秒。”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广说。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属于重庆歌剧发展的道路,寻找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尘埃落定》荣获文华剧目奖,是努力塑造品牌的结果。”重庆市歌剧院原院长刘光宇感慨地说。
舞剧《杜甫》以“诗圣”杜甫的人生轨迹为叙事主线,意象化呈现其“壮游羁旅、长安十载、弃官归隐、登高望远”的历程,将诗词意境转化为视觉意象,实现历史题材的现代表达,为观众构建起触摸大唐兴衰与文人风骨的艺术通道。作品曾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四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经典片段《丽人行》创造全网40亿流量神话,被业界专家誉为国潮美学的“舞蹈先行者”。
舞剧《天下大足》,取材于大足石刻群丰富的经典造像作品,将其化作展现大足百姓向往“人间小满”美好生活的意象。其舞台设计不仅还原了大足石刻的经典造像,还将其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展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南宋川渝图景。
文化强市
期待重庆戏剧下一个“高峰”
开出文艺精品之花,除了要有好的艺术家,还要有好的土壤。
重庆,就是这样一片沃土。
回望历史,长江是川剧的摇篮,湖广填四川让众多的戏班沿长江逆流而上,带着诸多地域的戏曲声腔,来到巴渝大地,逐渐形成了“五方杂处,习俗各异”的现象。随着移民的广泛进入,多个声腔“合流”“川化”,并在杨素兰、康子林、萧开臣、李甲生等川剧艺人改良之下,逐渐形成了现代川剧的“五腔共和”。
抗战时期,大量文艺界人士内迁重庆,让重庆成为文化中心,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茅盾创作的话剧《清明前后》、宋之的创作的《雾重庆》等,为重庆积淀了丰厚的戏曲文化。
如今,从扎根本土的精品创作到普惠全民的演出服务,从薪火相传的人才培育到走向全国的文化传播,重庆戏剧正不断续写新篇章。
从高原迈向高峰,重庆更是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引领,鼓励文艺界拿出更多精品力作。
近10年来,全市新创、打磨及复排重点舞台艺术剧目60部,百余个项目斩获国家级奖项,实现舞台艺术主要门类奖项全覆盖。9家市级文艺院团年度演出总量超过1500场,打造了一批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和现象级艺术IP。
当前,重庆正坚持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艺立品、创新立业、变革立制,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今年5月,我市出台了《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和奖励办法》,激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其中,电影、电视剧的最高资助额度可达1500万元,舞台艺术最高资助额度可达800万元,网络视听最高资助额度可达200万元。
大时代催生大作品。此番《尘埃落定》《杜甫》《天下大足》获奖,为重庆戏剧在全国舞台上标注了坐标,而重庆戏剧的下一个“高峰”,期待着新一代解锁。
责任编辑:贾茜

重庆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