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城门:守望延续母城文脉
2025-11-05 11:16:51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听新闻

【开栏语】
重庆是一座传统韵、时尚风和未来感交织立体生长的城市。渝中老城门的光彩重生、赛力斯工厂的智造协奏、防空洞里沸腾的麻辣火锅、大足石刻穿越千年的“云”游石窟、“渝超”声浪中的热血足球……无不尽展重庆都市的活力与魅力。
今日起,新重庆-重庆日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这里最City”,为读者朋友“打卡”重庆最具城市特色的场景,展示“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的独特气质。同时欢迎扫描二维码,为你认为最City的场景点赞。
重庆老城门
千百年来,作为守城御敌、商贾往来的重要关口,老城门都是古重庆城的象征。而今,古老的城门经过修缮和改造,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新重庆的网红打卡点。
重庆古城包括“九开八闭”的17道城门体系,和依半岛山势而建、三面环江的城墙。17道城门为朝天门、通远门等9座开门及人和门、洪崖门等8座闭门,它们按九宫八卦理念布局修筑,形成于明初时期。现在仅有通远门、东水门、太平门、人和门4座城门保存完好。
■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近5米高的城门巍然屹立,由巨大的条石拱筑而成,高大坚固。城门一侧,巨幅青铜浮雕描绘出重庆老城的原貌,“九开八闭”老城门依山势而建,盘桓起伏,宛若一件巨大的铠甲,将整座古城牢牢拥入怀中。
这是10月28日,记者在渝中区太平门遗址公园看到的场景。历经修复,老城门已重焕新生,静默矗立于现代街巷之间,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山城的历史与传奇。
两江环绕的渝中半岛,是重庆最早筑城的地方,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便形成了“九开八闭”共17道城门的防御体系。它们是守城御敌、商贾往来的重要关口,在沧桑岁月中,它们曾一度沉寂。如今,古老的城门又以另一种姿态融入城市生活,让母城的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历史的回响
老城门见证古城荣耀与繁华
“在古代,这样规模的筑城工程,足以媲美如今高铁这样的大基建。”在太平门前,轻抚着砖墙斑驳的纹理,渝中区文管所副所长唐嵩不由感慨。
在重庆“九开八闭”的城垣格局中,太平门位居17道城门之首。正门旁,两垛悉心围护的夯土堆格外引人注目,夯土中还隐约可见裸露的断砖。
南宋年间,蒙古铁骑入侵四川,重庆城扼守要道,成为蒙古骑兵征伐路上的重要阻碍。为了抵抗蒙古军入侵,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在前人的基础上,抢筑重庆城墙,建造了包括太平门在内的多道城门。
太平门城门遗址由主城墙、部分瓮城墙构成,瓮城平面呈四边形。站在城墙上,尽管硝烟早已散尽,却仿佛还能听见历史长河里隐约传来的激荡与嘶吼。“在古代战役中,太平门的瓮城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嵩娓娓道来,瓮城城门与主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处封闭的防御陷阱。交战中,守军佯装溃败,诱使敌军攻入瓮城后,立即放下千斤城门,即可对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步入太平门,沿着一条青石板小路徐徐而行,便来到了白象街。自1891年重庆开埠后,这里便汇集了重庆近代的海关、行会、洋行等。唐嵩翻开手机里的老照片,彼时的白象街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派“十里洋场”的兴盛景象。
白象街的崛起,让太平门成为了重庆乃至川渝地区“睁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据考证,1920年,邓小平等83名留法勤工俭学的热血青年就是从太平门出发,乘船远赴重洋,踏上了追寻真理的壮阔征程。
曾矗立于重庆古城的有储奇门、太平门、朝天门等17道城门。重庆城处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中心位置,在经历了战国、蜀汉、南宋、明初等四次大规模修筑后,逐渐形成了“九开八闭”的城垣布局。
抢救性保护
古城门修缮后再次屹立
在位于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的人和门遗址,一片开阔的绿地簇拥着高耸的城门,绿植掩映,树木亭亭如盖,古老的城门、城墙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这座修建于明代的古城门,是17门中的一道“闭门”。
时光回溯到2014年。彼时,融创·白象街项目刚刚启动,当机械拆除掉地面建筑后,一道古老的城墙赫然从废墟中显露出来。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人和门遗址,只隐约感到掩埋在土层之下的遗迹不同寻常。”负责老城门保护修复的渝中区文旅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熊晖回忆道。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启动,专家们陆续进场。他们一寸寸探入土层,小心翼翼地探寻着每一处历史遗存。在摊开的历史图籍前,专家们一次次比对、辨析、争论。直到所有的证据链完美闭合,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才浮出水面——那座在史料中“消失”已久的人和门遗址竟然又出现了。
尽管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幸存下来,但人和门的墙体建筑早已岌岌可危。“当时,人和门主城门旁,一片三四十平方米的城墙砌体严重外鼓,有突出部位竟然高出城墙表面20多厘米。”熊晖解释道,“这是因为数百年风雨侵蚀,古城墙墙体砌石严重风化,墙芯夯土在潮湿环境中不断吸水塌陷流失所致,如不及时修复,城门随时都可能垮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人们从旧城改造的废墟渣土中,“淘”出上百块旧城墙老砌石,用它们重新垒砌,完成对老城墙的更新升级。整个修复过程,沿用了传统的钉砌建筑工艺,将一条条老墙石如打楔子般嵌入垒砌成墙体,直到最后一块旧砖严丝合缝地嵌入,人和门才终于再次屹立起来。
特别的“背景墙”
城市文脉延续生长
穿越千年轮回,这些惊艳了时光的古城门、古城墙,“下一站”又将走向何方?
渝中区山城巷的金汤门城墙旁,70多岁的周英碧老人把自家底楼拾掇出来,开了间温馨的甜品铺子。青砖斑驳的明代城墙,就是她家最特别的“背景墙”。
“住了大半辈子,前几年才知道家门口这堵墙是明代留下来的。”周奶奶眯眼笑着。自从城墙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后,山城巷热闹了起来,周奶奶在网上自学了城墙的历史,经常向进店的年轻人讲解城墙的故事,这家小店也意外成了“网红”。
从江州城,到重庆府,再到8D魔幻城市,渝中半岛的发展跨越了3000多年,是一座建在历史文物上的城市。“这几年,我们正加紧开展环城墙步道建设,在关键节点设置了路线指引的标志标牌,将散落于城市空间的古城门、古城墙串点成线,使之成为讲述山城文脉的一张名片。”唐嵩说。
以环城墙步道为脉络,渝中区将系统性推进沿途古城墙的保护,涉及西水门、金汤门、储奇门等十余处古城门的城墙遗址,一些新的文旅业态正沿着环城墙步道慢慢发展起来。
在东水门城墙遗址旁,市民和游客坐在城墙根下,迎着江风喝茶聊天,欣赏两江落日的壮丽美景;通远门城墙上书声琅琅,一场场“城墙故事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山城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太平门遗址公园旁,修复后的洋行、商号鳞次栉比,再现了百年前的繁华……
老城门、老城墙,不仅是读懂重庆古城最直观的文化载体,也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活力秀场。新业态的植入,赋予了这些静态历史符号独特的人间烟火,让城市文脉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生长,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贾茜

重庆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