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丨跨越江海 一场盛会描绘文明互鉴新蓝图
2025-09-18 16:15:2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讲好长江故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9月17日,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届长江文明论坛主题为“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突出世界大河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旨在进一步提升长江文明、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大河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更好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活动现场,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内的业界专家,来自英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研究尼罗河流域、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共话长江文明。
杨开忠: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经济带

论坛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在题为《长江经济带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主旨演讲中提到,长江经济带是古老的大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在当代中国最具象、最成功的交汇与实践,是中国基于长江流域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也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核心引擎。
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群双层多中心全球化格局。GaWC《世界城市名册》显示,该区域三线及以上全球城市从上海1个增至重庆等12个,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网络重要节点。
当前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经济带。未来着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态文明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冯时: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作题为《长江文明的辉煌——八千年前的知识与思想》的主旨演讲。他提出“文明三本”的理念: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
冯时认为,人类最古老的科学——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均直接源于古代生产生活,尤其服务于农业。古人通过观测星象制定历法、确立农时,天文学由此发端;为提升观测精度,数学逐渐发展;因定居与建房需求,力学应运而生。
考古发现,湖北秭归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条石为石碑,其性质实为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测影仪具——碑表,碑上雕刻的图像再现了人体测影的历史。而类似关于天文学的器物,在长江流域还出土了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
徐松岩:长江在“新轴心时代”的定位与角色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它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论坛上,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松岩作题为《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早期国家形态》的演讲。
徐松岩认为,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是世界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讨论和研究长江文明,对于中国学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他认为,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轴心时代的一次新飞跃。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诸文明的碰撞,英才辈出,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出现。作为世界诸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
高大伟:世界需要以开放姿态迎接中国的复兴

“若要我今天传递一个核心信息,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培育全球思维。世界需要以开放姿态迎接中国的复兴,中国也需要以同样胸怀拥抱世界。”论坛上,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以《长江与流动的文明:东西互鉴、古今交流》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高大伟表示,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成为现代交流“新航道”,为全球各地的人们搭建起了一条数字高速公路,而长江为重庆孕育出的深厚文明积淀,正是重庆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一路奔驰的通行证,“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长江之畔的重庆两者兼具。”
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联合申遗是两个古老文明的共鸣

论坛上,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结合自身对尼罗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深度探访,分享了对大河文明的独到见解。
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表示,尽管中国的长江与埃及的尼罗河相距遥远,但两条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鉴、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精神层面有着深厚的联系。这两种文明皆具有源远流长、多元共生的特质,并以“农、工、商、建”为核心要素的文明多样性为基础,历经古今而不曾中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分享了他的观点。
目前,中埃两国已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中国重庆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测量仪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推动两大文明对话与世界遗产保护。
马格努斯·维德尔:黄河与长江并行见证东方文明的曙光

“我对中国一直心怀敬意,这片土地孕育了伟大的文明。”论坛上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带来一场题为《河流文明的兴起: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为例》的主旨演讲。
从人类伟大的起源故事之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复杂社会的诞生出发,马格努斯为现场观众分享了河流文明兴起对于世界历史影响的思考。
马格努斯·维德尔表示,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样,黄河与长江见证了同样辉煌的文明曙光。
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美好生活”须顺应自然与河流的重要循环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作了题为《亚马孙河流域:人民与“美好生活”的土地》的主旨演讲。
讲座开场,诺拉首先对亚马孙流域地区的幅员面积、生物种类、原住民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亚马孙地区横跨巴西、委内瑞拉等9个国家,总面积近650万平方公里,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有浩瀚的亚马孙河干流。该地区栖息着全球近10%的物种,同时也是约400个不同民族的家园。其中约有60个民族选择与世隔绝,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多项研究表明,几个世纪以来,经过数代人,亚马孙流域的当地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与土地多重要素相处的方式。这种关系并非破坏性的,而是顺应自然与河流的重要循环。这种顺应也是当地人民与‘美好生活’共处的重要原因。”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说。
穆罕默德・哈米德:印度河与长江流域的考古合作与文明共鸣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以《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征及持续影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梳理这一古老文明的脉络,并指出其与中国文明的深厚联结。
穆罕默德·哈米德介绍,巴基斯坦与中国同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自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为两国在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目前,巴基斯坦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联合考察、记录与发掘项目。
办好长江文明论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重庆将充分利用2025长江文明论坛研讨成果,把专家建议运用到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实践中,努力把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全国高端学术论坛、长江文化传承“重庆品牌”。
一路奔涌的长江,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沿江儿女,浇灌了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长江文脉,共绘万里长卷,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 林楠 吴礼霜 张佳雯/文 李文科 陈洋 刘钊/图
相关稿件:
责任编辑: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