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我们这五年丨温暖守护,感受山城民生温度
2025-10-23 09:58:4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山城的傍晚,秋意渐浓,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的院子里,飘出阵阵饭菜香。17时许,老人们陆续走进宽敞明亮的食堂,刷卡、选餐、入座,井然有序。“两荤一素一汤才十几块钱,味道好还热乎!”年近八旬的陈德英老人几乎每天都来用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看似寻常的用餐场景,背后是重庆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生动实践。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这样的老年食堂和助餐点1733个,覆盖88.6%的街道和35.1%的乡镇,日服务老年人超万人次。
从“一碗热饭”到“养老补贴”,从精准救助到提升服务,重庆民政系统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时代答卷。
“不想做饭就到食堂,这里还有针对有基础病老人的特殊餐食,真的很贴心。”陈德英老人对社区食堂频频点赞,不仅能在社区食堂吃饭,还能学手工制作、上健康课堂。江北区改造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的闲置房屋,打造集居民服务、社区食堂、文化展览、夜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体,这里成了街坊邻里的新去处。
城市养老服务更便捷了,农村养老也日渐完善。在黔江区中塘镇兴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李家生老人和伙伴们常聚在一起晒太阳、闲话家常,这里已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吃饭,居住、看病、娱乐啥都有,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这里也成了农村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这份细致的守护,更体现在精准的政策支持上。在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65岁的失能老人张奶奶家中新添了护理床、防滑垫和扶手。“不仅有每月500元的居家养老补贴,还有护理员定期上门。”她说,这些改变让独居生活安心了许多。
养老服务消费到底给老人带来了怎样的实惠?在江北区,一笔精细账单见证政策温度:一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费用为4300元/月,长护险待遇为1800元/月,又成功申领每月800元消费补贴,最终个人只需支付1700元/月。“真金白银为我们减轻了养老负担!”获得这笔养老消费补贴,老人的月度支付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个人负担显著减轻。

养老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801万,老龄化率达到25.11%,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从城市到乡村,重庆的用心守护,让“银发忧愁”变成“晚年幸福”。“十四五”以来,重庆提升区县、镇街、村社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镇街养老服务中心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农村养老互助点8000余个,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并在全国率先试点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消费补贴政策,有效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刚需。
“现在申请救助,手机上点一点就行,还能随时查进度!”在开州区富厚社区刘祥家里,社区工作人员正握着手机,帮因重病瘫痪的刘祥通过“渝悦救助通”提交救助申请。“以前要跑4个部门、填8份材料,现在太方便了!”次月,刘祥就领到了低保金和临时救助金,这个曾经因重病陷入困境的家庭,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温暖转变,正在重庆各个角落悄然发生。在渝中区七星岗街道,因脑血管病后遗症失业的李军,坐在轮椅上通过“渝悦救助通”完成了低保申请。不到10个工作日,他就被纳入保障体系,每月可领取810元低保金。“坐轮椅也能‘一键’办成事!”李军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困难群众的心声。

如今,通过“渝悦救助通”,困难群众只需1张身份证和电子授权,即可随时在线申请救助。这项改革背后,是重庆市民政局联合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形成跨部门业务闭环的创新实践,将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21项救助事项整合形成“一件事”联办服务清单,该系统上线以来累计服务1400万人次,救助办结时长缩短57%。
积极回应困难群体所需所盼,“十四五”期间,重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70元、630元,特困供养标准提高至1001元,分别增长24.19%、27.02%、24.19%。
同时,为精准应对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市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增强困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
走进解放碑CBD婚姻登记中心,中式喜庆和现代简约两种风格的颁证厅让人眼前一亮。10月18日上午,刚领完结婚证的新人张爱悦和刘苏涵选择在特色颁证厅留念:“没想到领证这么有仪式感!”
“今天是我们相识的第999天,我们在这一天领证了!”这对年轻人因工作日不便请假,而选择周末登记,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心愿在CBD婚姻登记中心达成了。“很方便,提前在网上预约好了,现场办理很快捷。”张爱悦也希望借这个日子,寓意两人长长久久。

像这样的特色婚姻登记服务场所,重庆已建成15个,满足市民婚姻登记需求。同时,重庆还是最早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地区,12万余对新人就地领证,不用再“为爱奔波”。
这样的变革同样发生在关爱留守儿童领域,重庆在全国率先将城镇留守儿童纳入关爱保护,26万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在“童心相伴”心理健康关爱项目中快乐成长。
慈善事业同样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3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1%。累计接收慈善捐赠87.48亿元,社区慈善基金解决群众问题1.5万个,惠及困难群众20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大力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民政服务效能,民政政务服务实现“一窗综办”,通过渝快办“一网通办”,低保申请等9项高频服务实现“免证明、免跑腿”,结婚落户、社会救助等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实现“一次申请、高效办结”,服务群众280万人次。
从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到救助指尖抵达的及时雨,再到婚姻登记处的幸福笑颜,重庆民政以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将“民生温度”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日常。五年来,这份温暖守护不仅筑牢了民生底线,更激活了社会温情,让“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深深扎根于山城大地。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舒/文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贾茜

重庆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