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破三峡库区危岩防治之困
2025-10-09 09:35:32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三峡库区,一边是“高江急峡雷霆斗”的山河壮美,一边是“绝壁危岩悬顶立”的地质挑战。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里有数百处自然危岩耸立,一旦崩塌,将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与长江航道安全。
如何做好危岩防治工作,为三峡库区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重庆的破题思路是:以“精准把脉”摸清危岩隐患、以“因症施策”定制治理方案、以“长效守护”巩固安全成果,通过“人防+智防”的深度融合、“应急+系统”的治理升级,用科技与担当守护着三峡库区的山河安澜与百姓安康。
危岩地灾防治,关键在“精准”二字——唯有摸清隐患底数、找准风险症结,才能筑牢安全防线。
在巫山县大溪乡平槽村垮岩子危岩现场,这句防治准则被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的驻守地质工程师们用脚步与技术反复印证。
“脚下是悬崖,身下是江水,每一步都要踩实!”垮岩子危岩现场,208地质队巫山驻守负责人陈隆刚一边攀爬,一边叮嘱身旁的队员。对他们而言,这片悬于江面之上的危岩区,是需要细致“问诊”的“诊室”;那些暗藏崩落风险的岩石,便是亟待精准诊断的“患者”。

今年8月15日,垮岩子危岩突发崩塌,因及时发现隐患,提前避险群众20户42人,未造成人员伤亡。危岩下方是一大片柑橘园——作为巫山柑橘核心产区,这片果园承载着村民们的冬日丰收希望。
为了让村民们能在冬季安全顺利采摘,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危岩应急处置治理工作在这里拉开序幕。
“治病先找因,治岩先找症结。” 陈隆刚的话道出了危岩治理的核心逻辑。找 “病因” 的第一步,便是最考验耐心与勇气的人工调查勘查工作。队员们系着安全绳、踩着陡峭岩壁,近距离观察崩塌区域的岩体裂隙、风化程度,用手摸、用卷尺丈量、用锤敲,将每一处细微的地质特征都记录在案——这些一手资料,是后续治理的“基础病历”。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人工调查勘查之外,多台智能监测设备已“驻守”岩壁关键点位。它们如同敏锐的“听诊器”,哪怕危岩只发生几厘米的微小变形,设备都会立即触发自动报警,并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数字化应用,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巡查人员、乡镇、区县、市级及14 个相关部门,实现“一警通传、多方联动”,让风险响应再快一步。

面对最危险的崖段,队员们还有“科技帮手”——无人机。通过设定固定航线、定期定时巡检,无人机代替人工深入高危区域,搭配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对危岩变形的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实时监测。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科创专家顾问杜春兰介绍,为了提高勘查的精准度,地质队还积极引进了SRT、LiDAR、多波束测量等先进技术,攻克了URT 攀爬、深部位移监测、360 度全景建模等技术难题。
从“靠人盯”的“人防”,到“人机协同、智能预警”的“智防”,技术迭代让危岩监测的精度与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新工具”“新方法”,不仅让危岩 “诊断” 的能力持续升级,更给危岩地灾防治工作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与人类疾病治疗同理,危岩治理也不存在“通用药方”—— 不同规模、不同成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危岩,需要匹配不同的治理方案。因此,在危岩的治理中,因症施策是关键。
在垮岩子危岩,通过系统性勘查,陈隆刚和同事们发现,垮岩子危岩的“病灶”在于岩体破碎,加上持续降雨导致胶结物质流失、形成空洞,最终引发崩塌。在勘查的基础上,他们为这里量身定制“药方”:锚拉桩+清除+被动网。
“具体来说,就是要向山体打入锚索以锁定岩体,同时清除存在隐患的危岩单体,并架设被动网阻拦随时可能松动的山石,从多维度化解风险。” 陈隆刚介绍道。

按照计划,90 天的治理工作完成后,危岩下方的柑橘园将恢复安全,村民可重新入园采摘;而此次治理仅为前期应急处置,后续还将通过更深入的勘查,设计更全面的方案以进一步提升岩体安全性。
另一处治理难点在龙门寨危岩现场:这里是450 米长的临江陡崖,垂直高差达290 米,不仅覆盖27 处危岩单体、7 处破碎带,总体积更达48 万立方米,且地处长江航道安全重点防护区。
如何在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搭建稳固的施工平台,成为整个治理工程的最大挑战。对此,项目施工负责人表示:“我们借鉴了传统栈道的修建原理,创新采用分级悬挑脚手架技术。”
团队将工字钢平行打入岩壁,以此为基础搭建垂直于危岩表面的操作平台,再铺设跳板、搭建脚手架并悬挂安全网,最终形成“危岩顶部塔吊—立面悬挑脚手架—底部驳船”的三点立体施工体系,成功攻克了施工难题。
目前,龙门寨危岩治理项目已进入冲刺收官阶段,预计今年11 月底全面完工,届时将为小三峡景区的航运、旅游安全及长江航道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重庆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涉及的431处危岩,整体清患率已达99.3%。正是这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治理方案,让岩体转“危”为“安”。
危岩治理绝非“一治了之”,长效守护才是守住安全底线、留住库区生态与民生底色的关键。
在巫山县白泉村,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队员谢金正耐心叮嘱71岁的村民何桂仁:“婆婆,平时多留意观察,要是发现这个裂缝有变大的迹象,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何桂仁不只是村里的老居民,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群测群防员。“这些群测群防员,就是我们扎根在村里的‘眼睛’,能帮我们及时发现并反馈地灾风险。”谢金解释道。

除了依靠群众筑牢“前哨”,地质队还着力提升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不仅要我们会防,更要让群众会躲。”谢金说,团队通过制作图文手册、拍摄短视频教程,常态化开展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还总结出“可看、可学、可复制”的防灾案例,手把手教会群众“听预警、辨征兆、快转移”,让防灾减灾意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针对在建工程、交通干道、长江航道、旅游景区等重点“危险线”,地质队还主动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排查,现场核查是否存在岩体变形、石块掉落、局部垮塌等风险,同时检查企业地防员履职情况,最终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防控体系。
作为巫山县地质灾害驻守工作牵头单位,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已在巫峡区域成功预警灾情60余次,处置险情千余起。尤其在望霞危岩、红岩子滑坡、笔架山危岩、马垭口滑坡等重大险情处置中,团队快速响应、科学应对,不仅保障了长江航道安全,更成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从过去人工攀崖勘查的“步步惊心”,到如今数字监测的“毫秒响应”;从以往单点治理的“应急抢险”,到现在系统防控的“长效守护”,三峡库区危岩防治的每一步探索与升级,都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2023年5月以来,重庆全力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建成24小时无人机自主巡检基地11处,实现了对威胁航道的50处危岩全天候专业监测。
来自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显示,通过危岩地灾综合治理和风险管控应用,2024年,重庆三峡库区发生灾险情数量同比减少47%,成功预警灾险情27起,避免了667人可能因灾伤亡。目前,三峡库区431处存量危岩综合防治有序推进,今年内按期全面完成。
未来,随着防治体系的持续优化、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三峡库区必将在“安全稳固”与“生态秀美”的平衡中稳步前行,书写更多山河安澜、百姓安康的崭新篇章。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责任编辑: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