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龙骨坡遗址多学科交叉研究有这些新进展-华龙网

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龙骨坡遗址多学科交叉研究有这些新进展

2025-09-19 10:19:1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活动现场。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活动现场。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 林楠)“龙骨坡如同一个‘宝库’,源源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喜。”在9月18日上午举行的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这个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的神秘之地,再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研讨会现场,国内该领域的多位学者报告了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进展,揭示了该遗址在探索人类起源之谜中的重要地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在《龙骨坡遗址在欧亚大陆人类探源中的重要坐标价值》主题报告中,总结了龙骨坡遗址三大坐标价值:欧亚人类最早出现地坐标、欧亚砍砸器和刮削器文化圈渊源坐标、欧亚地理环境和动物区系古今变迁坐标。

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受访者供图
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受访者供图

“遗址中发现的砸击技术,经测定距今已有200多万年,比此前公认最早的河北小长梁遗址还要早60余万年。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技术在非洲、欧洲甚至美洲的出现时间均远远晚于中国。这意味着,龙骨坡很可能不仅是东亚砸击技术的发源地,甚至可能是全球该技术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武仙竹说。

武仙竹认为,这些发现不仅重塑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起源的图谱,也为亚洲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关键支撑。“曾有学者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人类最早的演化中心之一,而后逐渐向北、向周边扩散。龙骨坡遗址作为目前亚洲最早的人类文化遗产地,无疑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坚实依据。”

“龙骨坡动物群现有118种哺乳动物,它的规模在第四纪时期是非常少见的。”现场,河北地质大学研究馆员陈少坤详细阐释了龙骨坡动物群的组成及其埋藏成因。

陈少坤开展《龙骨坡动物群及其埋藏成因》报告。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陈少坤开展《龙骨坡动物群及其埋藏成因》报告。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陈少坤介绍,植食性动物肢骨堆积体在龙骨坡遗址的出土,证明在早更新世早期,龙骨坡一带有一种较高智力的生物进行过与取食活动相关的主动行为,一种相对原始的旧石器文化,即“龙骨坡文化”,是确实存在的。

云南大学博士后胡海虔以《三峡地区更新世大哺乳动物的年代学与古环境指示》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胡海虔介绍,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发祥地,研究历史长达155年,拥有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遗址。

通过研究出土动物化石,胡海虔发现三峡地区的动物群可划分为6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从早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动物组合发生了明显更替,反映出由森林主导的生态环境中存在一些开阔地带,这些开阔地带在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先扩展后回缩的动态演化过程。

活动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活动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未来,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与分析,长江三峡地区的古生态图景将进一步清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互动关系。”胡海虔说。

活动现场,还有多位学者围绕《龙骨坡遗址沉积环境演变与洞穴地貌演化过程初析》《2025年涪江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阶段性收获》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学者们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是对龙骨坡遗址历次发掘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现场发布的安徽繁昌人字洞、云南元谋人、三峡地区等考古调查新成果,必将推进中国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贾茜

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龙骨坡遗址多学科交叉研究有这些新进展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这个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的神秘之地,再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百度 新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