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场|时隔18年 油墨清香中的重庆书写“新故事”-华龙网

渝论场|时隔18年 油墨清香中的重庆书写“新故事”

2025-07-29 09:05:02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第33届全国书博会在渝举行。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第33届全国书博会在渝举行。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七月的重庆,书香满城。

7月25日至28日,第33届全国书博会如约而至。这是时隔18年,这场全国性文化盛会再度与重庆牵手。

2007年,第17届全国书博会在渝举办,“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作为这一文化IP升级的“定名之地”,重庆在书博会发展史上刻下独有的城市印记。

18载光阴流转,本届书博会上,重庆在油墨清香中以全新姿态亮相,为全国读者带来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展览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展览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01


规模之“新”——

一场全民共享的“阅读嘉年华”


8万平方米的展区、5大展馆、4500余个展位、9个特色专题展……走进书博会现场,浓浓的书香迎面而来,一场属于全民的“阅读嘉年华”正在上演。

本届书博会吸引来自全国33个省区市的10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踊跃参展,线上线下汇聚超百万种图书,其中超10万种新书首次公开亮相,为读者搭建起了一座浩瀚的知识宝库。

其中,各地展团在书博会上各展风采。例如,山东展馆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参展图书7000余种,成为此次规模最大、图书种类最丰富的展团;湖南出版展团也带来超3600余种精品图书、数智及文创产品,让读者感受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真理之光”专题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真理之光”专题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专题展区无疑是本届书博会的“重头戏”:“真理之光”专题展集中陈列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陆海之约”专题展聚焦陆海思想学术创新成果,搭建起学术交流的桥梁,成为众多读者驻足流连的热门展区。

作为东道主,重庆将新华书店、西西弗书店这两大城市文化地标“搬”进了展会,现场精心还原了书店的独特文化空间。据西西弗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书店专门展出了推石文化定制书合集展,“《月亮和六便士》《秘密花园》《红与黑》等经典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4
西西弗书店展台。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此外,少儿阅读专区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堂。从开幕当天起,新华书店的青少年读物专区就被孩子们层层包围。他们有的在书架前挑选图书,有的则在角落席地而坐,静静阅读,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来自北京的一位小朋友,趁着假期来重庆旅游,恰巧遇上书博会,如愿买到心仪的《特种兵学校》后,直呼“太值了”。

7岁的雷浩煊直接拖着行李箱来到现场,装了满满一箱书带回家。家长李佳妮笑称:“孩子心心念念的《大中华寻宝》《老鼠记者》《笨狼的故事》等书都在这里找到了,我们从早上9点逛到下午3点都没逛够。”

5
书博会现场,小朋友正在阅读。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无论是垂髫幼儿还是耄耋老人,在这场“全民阅读”的盛宴中,都能挑选到自己心仪的书籍。

从精心规划的展区布局到丰富多元的图书品类,从儿童阅读天地到学术专著专区,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这场书博会的“全民共享”特质,“阅读热”不断在升温。

 02


形式之“新”——

展会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站”


在形式创新上,本届书博会不局限于图书陈列,还将文创、文物与多元文化活动深度融合,让展会成为了文化传播“交流站”。

6
市民逛文创区域。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钊 摄

北京展台专设文创专区,摆满了充满“京味儿”的文创产品,例如凤冠冰箱贴、“老北京记忆”胡同主题装饰画等,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千年古都的魅力。北京展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文创,让读者在翻阅书籍时,能更直观地感受北京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让文化传播更有温度。

在“龛韵千年——中国石窟寺出版作品展”中,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五大石窟文化及相关主题出版物、文创及展品集中亮相,生动展现了石窟艺术千年文脉与当代传承。

7
“龛韵千年”专题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景行 摄

作为重庆本土文化瑰宝,大足石刻不仅展出了《大足石刻全集》等权威出版物,还带来了石刻造像复刻品——南山石窟的天尊巡游图。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图书和展品,让观众看到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演变历程,以及最终在巴渝大地上完成中国化的壮阔篇章。”

除此之外,书博会期间,近千场阅读活动让这场“嘉年华”更加精彩纷呈,众多文化大咖与读者面对面,分享阅读感悟与创作心得。

“陆海讲读堂”活动中,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直言,新时代需要新文学,“我们不仅要承接曹雪芹、李白的笔墨滋养,更要补上科学意识这一课,为文学注入新的维度。”

8
专家对话活动。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发源 摄

在专家对话活动中,《京剧大典》副总主编李悦、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等人围绕《京剧大典》的出版展开探讨。沈铁梅提到,《京剧大典》的出版将为后人学习以及新剧目创作提供重要参考;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相关专家围绕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展开了对话,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蔡斐表示,《苦干》这本书凝聚着新时代中国人的创新创造,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现场的新书发布活动,更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到了文学魅力。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带来新作《金猴宗师》,与广大读者共忆荧屏经典,分享艺术传承背后的故事;青年散文家吴佳骏携新书《散文家们》亮相,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创作散文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感悟。

一项项特色展陈与阅读活动,不断充实着书博会的内核,让这里真正成为汇聚文化的“交流站”,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03


体验之“新”——

“阅读+科技”让书香触手可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届书博会的又一亮点,展览现场打破了传统展会“静态陈列”,通过科技赋能,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全新阅读体验。

9
市民正在阅读。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在“网行天下”数字融合展区,抖音、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前沿数字阅读产品,让文字突破平面束缚,转化为立体生动的感官体验。

戴上VR设备,读者可以“穿越”到《西游记》的奇幻世界,在虚实交织中感受经典文学的全新魅力;西西弗书店展出的 AI 阅读导览系统,则通过智能交互为读者“答疑解惑”。读者点击屏幕选择心仪书籍,系统便会即时推送语音解析,让阅读指导更精准、更高效。

为提升逛展便利性,本届书博会特别搭建“蚂蚁找书”全民阅读数字服务平台小程序。该平台不仅聚合了全国参展商的图书信息、展会动态,还集成了现场购书、场馆地图导航和主题展区导览功能,让读者动动手指就能规划逛展路线、锁定心仪书籍,真正实现了让阅读触手可及。

事实上,重庆在“阅读+科技”领域的探索并非始于本届书博会,而是早已融入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

10
市民逛书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近年来,重庆深耕数字文化建设,通过“数字文化‘一网通’”服务,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线上资源无缝连接,市民可便捷访问丰富的数字资源;社区里的“智慧书屋”24小时不打烊,自助借阅、智能推荐等服务让阅读融入人们日常;还有轨道站点的“巴·掌书”项目,为市民带来“零费用”“随处用”“随身用”的阅读新体验。

这些举措,让重庆的全民阅读工作实现从规模普及到品质提升的跨越式升级。如今,重庆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已高达92.09%,“书香重庆”品牌连续4年跻身全国全民阅读品牌传播影响力前十。这组数据背后,是科技赋能下阅读生态的持续优化,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

18年后再赴“书香之约”,重庆用创新与诚意,为第33届全国书博会注入新活力,续写着城市与书的崭新篇章。

在书香的浸润下,重庆将继续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阅读传承文明,向着文化强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责任编辑:贾茜

渝论场|时隔18年 油墨清香中的重庆书写“新故事”
18载光阴流转,本届书博会上,重庆在油墨清香中以全新姿态亮相,为全国读者带来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百度 新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