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 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重庆这个“智能工厂”藏着现代农业密码-华龙网

组图 | 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重庆这个“智能工厂”藏着现代农业密码

2025-07-03 10:00:05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鱼儿畅游,蔬菜青翠。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内,数字技术打破常规,让“鱼翔浅底”与“蔬菜森林”在同一空间和谐共生。

重庆高新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鱼菜共生智能工厂
重庆高新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全国首个商业化应用的鱼菜共生智能工厂,这里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奇迹”。

02  科研人员正在维护养鱼的设施和设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科研人员正在维护养鱼的设施和设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6月下旬,室外骄阳似火,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内温度宜人。步入工厂,直径6米、深1.5米的筒状鱼池映入眼帘,鲈鱼、鳜鱼在清澈的水中自在游弋。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调控水中溶氧量和pH值等关键指标;鱼粪及未吃完的饵料,则通过微滤机及时收集转化,变成为天然有机肥,精准输送到一旁的立体蔬菜栽培架,滋养着水培蔬菜茁壮成长。

03  鱼池里的鲈鱼目前体重约1公斤,长势良好。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鱼池里的鲈鱼目前体重约1公斤,长势良好。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鱼池旁,五米高的分光式立体蔬菜栽培架上,水培蒲公英排列整齐,长势喜人。得益于先进的种植技术,这里的叶类菜生长周期大幅缩短,最短仅需35天,较传统种植效率显著提升。

04  鱼菜共生智能工厂,新一轮的蔬菜正在生长中。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鱼菜共生智能工厂,新一轮的蔬菜正在生长中。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据科研人员介绍,眼前这座鱼菜共生智能工厂,生产区域包括2000平方米蔬菜栽培面积、1000平方米蔬菜育苗面积以及800立方米水产养殖水体,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生产体系。

05  科研人员正在察看蔬菜生长情况。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科研人员正在察看蔬菜生长情况。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就是我们的目标。”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工作人员李东升介绍,为实现鱼、菜共生,科研团队历时十多年攻坚克难。自研的“一主两辅”水处理工艺核心系统,如同工厂的“智慧大脑”,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精准监测;智能投料装备实现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力投入,同时提升投喂精准度;蔬菜全流程生产作业系统,则像一位贴心管家,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精心呵护。鱼类养殖产生的粪水经处理后化作优质肥料,反哺蔬菜种植,真正构建起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06 鱼类生物量识别模型_能自动监控和识别鱼类的体长、体宽、重量和速度等信息。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鱼类生物量识别模型_能自动监控和识别鱼类的体长、体宽、重量和速度等信息。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如今,这座智能工厂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蔬菜每平方米每年可收获80公斤,产量达到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养鱼密度每立方米高达100公斤,约为池塘养鱼的20倍。而且,鱼类养殖周期缩短一半,饵料节省20%,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重飞跃。

06——李东升正在擦拭RGB-D水下相机的镜头,游过水下镜头的每一条鲈鱼的基本信息都能被自动识别。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科研人员正在擦拭RGB-D水下相机的镜头,游过水下镜头的每一条鲈鱼的基本信息都能被自动识别。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据了解,该创新成果采用“R(研究)+EPC+O(运维)”模式,已在科学城、梁平、忠县、铜梁、合川等地推广应用。不仅已建成多个大规模“鱼菜共生智能工厂”,还在梁平试点建设规模更小、造价更低的“鱼菜共生微工厂”,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强,尤其适合丘陵地带推广,为数字重庆建设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农业新样板,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

08 科研人员使用“水质多参数采集器”检查鱼池里的水质相关指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科研人员使用“水质多参数采集器”检查鱼池里的水质相关指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责任编辑:贾茜

组图 | 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重庆这个“智能工厂”藏着现代农业密码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内,数字技术打破常规,让“鱼翔浅底”与“蔬菜森林”在同一空间和谐共生。
百度 新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