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场 | 以艺术为弦 “十四艺”奏响文化共鸣曲-华龙网

渝论场 | 以艺术为弦 “十四艺”奏响文化共鸣曲

2025-11-05 11:00:53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闭幕。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闭幕。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11月4日晚,舞台灯光与山城夜景交相辉映,川剧唱腔与两江涛声隔空和鸣。历时超半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落下帷幕。

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携手川渝两地政府共谱的艺术交响,在巴蜀大地写下了关于经典与烟火、传承与共生的动人篇章。

从文华奖揭晓时的万众瞩目,到群众文艺演出时的掌声雷动,这场盛会不仅是精品佳作的集中展示,更是川渝文脉在新时代的一次深情握手,是艺术与人民的一次双向奔赴。

山城用自己的方式,为艺术节留下了一段段鲜活的故事,让艺术化作市民指尖可触的温度,化作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共鸣的强劲节拍。

Part 01
双奖加持,演绎艺术创作新高度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第十八届文华奖与第二十届群星奖的角逐,让川渝大地成为全国艺术界的焦点。

专业舞台上,经典与现实碰撞;群众舞台上,烟火与真情交融。双奖加持下的艺术创作,正以多元姿态攀登新高度。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剧照。资料图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剧照。资料图

“蝶儿摇曳了花香,摇曳了花香……”歌剧《尘埃落定》演出现场,藏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响起,这句诗意唱词悄然深入观众心底。独唱与合唱交织的旋律,勾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戏剧张力,观众李秋锦直言:“整场演出服饰华丽、情感丰沛,让我全程沉浸其中。”

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川剧《梦回东坡》则融合了唱、念、做、打等传统艺术元素,辅以“麻麻杂杂”“擦黑擦黑”的四川方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让苏东坡的人生风采在烟火气中鲜活起来,尽显传统戏曲的当代魅力。

红色主题与现实题材作品同样直抵人心。话剧《生命册》聚焦城乡变迁中的小人物,细腻刻画乡土情怀与城市抉择,重庆市民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笑着笑着就哭了,全是父辈的印记。”

话剧《生命册》剧照。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罗盛杰 摄
话剧《生命册》剧照。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罗盛杰 摄

话剧《觉醒年代》让“百年前的理想之光照进当下”,当陈独秀、李大钊的台词铿锵落地,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课本里的人物活了过来”,该剧连续多场演出座无虚席,谢幕时的掌声经久不息。

群众舞台上,平凡生活的艺术表达更显温情力量。作为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本届群星奖174个入围作品尽显“从群众中来”的特质。

一只普普通通的保温杯,能承载多少故事?来自北京的群舞《保温杯》给出了动人答案。这部作品以保温杯为情感纽带,将目光对准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勾勒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图景,动情的演绎也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编导张亚静坦言:“保温杯里装的是热茶,更是人情暖意。”

还有来自重庆的群舞《织卡织卡》、相声《第十次》等,都亮相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舞台,它们凭借精湛的演绎向大家证明了我国艺术创作的“硬实力”。

两大奖项的集中呈现,更是为中国文艺创作树立了标杆,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Part 02
全民共情,艺术照亮寻常角落

艺术从不止于舞台,还应扎根市井烟火。重庆用惠民、基层巡演的实际行动,让艺术之光每个寻常角落,让全民共情成为这场盛会最温暖的底色。

本次艺术节,重庆艺术舞台百花齐放。文华奖话剧儿童剧类、部分音舞杂剧目以及舞蹈、小戏曲等24部剧目、23个节目演出,还有86个群众文化类的广场舞、曲艺、舞蹈节目相继上演,勾勒出一幅“人人皆是参与者,处处皆为艺术场”的鲜活图景。

低价惠民的暖意,消融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重庆明确演出票中至少15%定价100元及以下,群星奖终评及颁奖晚会门票免费派送,叠加本地文旅惠民补贴,让“平价看大戏”成为常态。

话剧《觉醒年代》剧照。资料图
话剧《觉醒年代》剧照。资料图

话剧《觉醒年代》的观众席上,既有追随多年的资深戏迷,也有带着孩子感受经典的“90后”父母;舞剧《杜甫》的演出现场,年迈的老人与稚嫩的青少年同席而坐,“以前觉得这种演出离我们很远,现在花几十块就能看懂、爱看。”

数据显示,本届艺术节重庆片区23部文华奖参评剧目、4台参评节目组合,累计演出54场,吸引观众近5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93%,热度与口碑双向攀升。

而艺术下沉也让城市处处是舞台。艺术节期间,重庆开展群星奖惠民巡演等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将专业艺术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

9月26日,九龙坡区巴国城生态公园广场上,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作品首场惠民演出启幕,重庆本土作品《幸福生活节节甜》把民间音乐《高粱杆儿节节甜》的轻快和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的力量感融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巴渝风情。

重庆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剧照。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重庆表演唱《高粱杆儿节节甜》剧照。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家住附近的张先生举着手机全程录制,满脸笑意:“我们这代人对川江号子有感情,现在编成广场舞这么好看,既热闹又有文化味儿。”

此外,艺术节期间,还有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展览在川渝大地同步开展,上千件精品力作集结亮相,为观众呈上一场浸润心灵的视觉盛宴。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感慨:“让艺术成为群众可观、可感、可参与的体验,这种深度融合极大激发了全民的艺术热情。”

从专业殿堂到群众舞台,巴蜀大地的艺术创作既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又有烟火人间的细腻表达,多元活力令人动容,值得回味。

Part 03
文旅共生,双城绘就巴蜀新篇

重庆的山水是天然剧场,川渝的文脉是无形纽带。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采用“四川启幕、重庆闭幕”的双城承办模式,在巴蜀大地奏响了一场跨区域的文旅交响,绽放出共生共荣的绚丽花火。

双城联动串起精品文旅线路。川渝两地共同推出“跟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夜游经济、文博艺术、科技艺术、特色街区、文创市集等多元领域。其中既有大足石刻、峨眉山等世界遗产,也包括磁器口古镇、锦里等烟火街区。“看完演出,走一趟打卡地,艺术节让旅行变得更有深度。”来自湖北的游客张先生说。

此外,两地还联合打造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渝非遗曲艺展演大会等联动活动,集中展示两地在戏曲、舞蹈、美术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同时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活动上,靳东、刘敏涛作分享。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活动上,靳东、刘敏涛作分享。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作为“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子活动之一,重庆特别策划推出“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活动,让艺术节更有川渝味、青春感。靳东、刘敏涛等多位艺术名家亮相重庆,共话表演艺术精神传承。

而山城独有的人文特色让艺术节满溢巴渝风情。每周五晚举办的江畔音乐会,成为山城夜晚最浪漫的风景;不定期上演的无人机灯光秀在夜空绽放,整座城市都在为艺术“喝彩”。

“听着音乐,吹着江风,还能看无人机灯光秀表演。这是最惬意的夜生活。”市民刘成清表示,希望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活动,有更多机会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节期间,重庆不定期上演无人机灯光秀。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艺术节期间,重庆不定期上演无人机灯光秀。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这一刻,艺术不再是孤立的表演,而成为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但那些曾回荡在街巷的旋律、定格在舞台的光影、流淌在人心的感动,早已深深扎根在巴蜀大地。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筹办十四艺节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抓手。

相信这份文化共鸣终将化作持久力量,推动川渝文化在共生共荣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艺术之花永远绽放在市井烟火与山水之间。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责任编辑:贾茜

渝论场 | 以艺术为弦 “十四艺”奏响文化共鸣曲
11月4日晚,舞台灯光与山城夜景交相辉映,川剧唱腔与两江涛声隔空和鸣。历时超半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落下帷幕。
百度 新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