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20位“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美重庆人”揭晓
2025-10-28 09:52:55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扎根一线的执法尖兵、破解污染难题的科研达人、带领村民护绿增收的村干部……近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公布2025年度“最美重庆人”选树结果,其中20位来自生态环保、河湖守护、林业保护等领域的代表,获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美重庆人”。
他们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他们用实干、创新与坚守,书写着重庆这座绿色大都市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也激励着更多市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实干显担当 科技护生态
“每一起案件都要查深查透,才能给群众一个交代。”这是南川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陈垠地常挂在嘴边的话。十年间,这位“90后”坚守基层执法一线,不仅敢啃“硬骨头”,成功应对多起突发环境事件,还善用科技手段破解执法难题。他主办的7件案件被生态环境部及重庆市列为典型案例,先后获得“国家级监督帮扶表现突出个人”“市级执法大练兵先进”等荣誉,用专业和担当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涪陵区,同样有一位“环保技术派”——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和固体废物管理科负责人张春。面对页岩气开发中“岩屑难处理、施工基地缺土”的难题,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带领团队耗时5年攻关,完成19项科研项目,成功破解页岩气钻井岩屑综合利用难题。
张春还率先推动涪陵纳入全国土壤试点,创新建立“排查-整改-审核-判定”全流程机制,让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92.3%。9项核心技术、3309万元治污资金、100%土壤安全利用率,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他用科技创新守护土壤安全的初心。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防火尤为重要。重庆市林业局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与林业安全生产处处长曾瑜,就用18年坚守筑牢森林防火墙。18年来,她坚守森林防火一线,执笔出台多项防火法规,构建起多级防控责任机制,推动重庆森林火灾数量大幅下降,连续打赢多场夏季防火攻坚战。
财政资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彭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以“四两拨千金”,推动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利剑。这不仅实现长江干流重庆段川渝鄂三地补偿机制“全线贯通”,还让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支流补偿机制“全面覆盖”。
守好青山绿 带富众乡亲
“既要守住缙云山的绿,也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龙天真,是村民眼中的“生态致富领路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泉村人,龙天真不仅带领村民引进脆红李,打响“北泉村脆红李”特色品牌,还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整治期间,牵头成立生态整治先锋队,挨家挨户宣传“两山”理论,啃下历史遗留违建整治的“硬骨头”。
为了让生态效益更好惠及村民,龙天真还创新推行“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设立脆红李种植、板凳龙文化、农家乐3个特色党支部,还创建“天真工作室”,每年为村民解决大小难题百余件。
如今的北泉村,不仅山更青、景更美,村民也靠着生态产业实现增收,真正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把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再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的目标。”同样践行着“两山转化”行动的,还有巴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矿产科副科长赵勇。
长期奋战在生态修复一线的赵勇,牵头将金田村、红炉村等片区的废弃矿山,改造成1400亩的桃林、李园、油菜花海,如今这里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周边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
不仅如此,赵勇还牵头建立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制度,督促企业计提生态修复基金1.1亿元,修复采矿损毁土地1200亩,助力巴南区姜家镇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他还创新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生态地票,为村集体实现经济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基层生态守护队伍中,巫溪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付光琼同样贡献突出。在2021年“8·23”洪灾中,她凌晨2:00冲锋陷阵,助力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300余万元,同样面对灾情,在2024年7月11日至14日的强降雨地灾期间,她靠前督战,提前转移避险410人,该避险撤离案例还被自然资源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纳入成功避险案例。
此外,她还常年奋战在河道清理、修复和关闭煤矿废水治理的一线。付光琼还善于工作总结, 她率先摸索出“转移避险一张图”,牵头开发并使用“高山峡谷暴雨集中区地质灾害智管”特色应用;在推动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时,巫溪县绿色矿山合格率位居重庆市前列。
以法护长江 创新显担当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法治的守护。
“科研要接地气,要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解决真问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就被群众亲切称为“田坎教授”。三十余年来,这位专家深耕湿地生态领域,主动扛起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的重担。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生态难题”,他长期扎根野外,顶烈日、冒酷暑,最终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让消落带重新焕发生机。

除了科研攻关,袁兴中还创新提出“小微湿地+”模式,推动城乡绿色发展,同时积极投身生态科普,足迹遍布二十余省市,通过讲座、科普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用三十载的坚守,诠释了一位生态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守护湿地生态的“最美代言人”。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守护它是我们的责任。”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李姣,用法律武器为河湖生态保驾护航。从事检察工作以来,她累计办理刑事案件122件、公益诉讼案件242件,督促整治消落区260余亩、复耕土地300余亩,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万余株,还促使犯罪嫌疑人缴纳生态修复金100余万元,增殖放流鱼苗70万尾,18件案件获评市级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守护长江,李姣还创新建立“数字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相关做法被评为“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她推动的“人文生态检察机制”获市领导批示肯定,“四个一体化”工作法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此外,她还通过微动漫、短视频等形式开展生态普法,作品获评最高检原创作品四十佳,本人也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成为群众眼中的“长江守护者”。
重庆市綦江区河道事务中心主任赵久容,也是河湖守护领域的创新者。她创新推出河长制工作推进“三个一”机制,即一张涉河问题汇总表、一个涉河问题披露视频、一张问题整改点位图,通过明确问题点位、清单化交办问题、可视化曝光问题,动态跟踪整改进度,确保河长制问题真抓实改。截至目前,已曝光交办问题116个,整改完成81个,整改事项群众满意率达100%。
赵久容还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工作“联保合约”,调动57名“政协委员河长”,构建起政协委员、镇村干部、沿河群众“三位一体”的常态化巡河护河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参与治河的力度。此外,她先后在古南街道桥河社区、北渡社区开展试点,创新组建“社企护河联盟”,设立“企业河长助理”,发动70余家企业共同守护责任河段,累计排查、处置各类涉河问题近百起。
责任编辑:贾茜

重庆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