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地标管理制度改革 重庆发布80项地方标准
2025-10-15 09:55:4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听新闻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10月14日,重庆市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通报暨重庆市地方标准发布会在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举行。发布会上通报了重庆市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情况,并对《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术语》《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物运输术语》《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规范》三项地方标准情况进行解读。
提升地方标准质量 清理“僵尸”地方标准27项
今年10月14日是第56届世界标准日,重庆市标准化宣传周也于今日正式启动。发布会上,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鹏介绍,重庆市作为全国14个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地方之一,今年2月以来,围绕地方标准定位范围、制定程序、监督责任、管理职能,推动实现地方标准制定流程重建、标准体系重构、制度体系重塑,形成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按照地方标准负面清单要求,压减地方标准存量。组织对33个市级主管部门现行有效的1454项推荐性地方标准进行全面集中复审。已完成两批次地方标准废止,废止地方标准445项,清理“僵尸”地方标准27项,废止率32.5%;突出地方标准公益属性,控制地方标准增量。完成两批次地方标准立项,包括推荐性91项、强制性10项,同比下降66.8%。打通地方标准向团体标准的“转化关”,1—9月,累计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156项,同比增长92.6%。
创新地方标准流程重建,提升地方标准质量。建立地方标准文本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对124项地方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完成整改8项。优化重庆市地方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增添实施信息反馈、投诉举报等功能;强化地方标准区域协同,推动自身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川渝区域地方标准制定,完善分别立项、共同起草、联合审查、联合批准发布机制,今年以来,发布2项“同事同标”区域地方标准、立项11项。
关于重庆市地方标准第八十九号、第九十号公告有关情况,会上戴鹏也做了详细介绍。重庆市地方标准第八十九号、第九十号公告分别于今年8月19日、9月24日发布,共发布地方标准80项。其中包括38项农业林业领域地方标准、21项公共服务领域地方标准、14项城市治理领域地方标准、2项口岸物流领域地方标准、5项牵引设备更新领域地方标准。

2项口岸物流领域地方标准发布
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过程中,持续深入开展陆上贸易规则创新,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庆抢抓陆上贸易规则“话语权”的关键举措,同时是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此次发布会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公路物流处处长蔡湛介绍,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坚持“小切口”的陆上贸易规则创新思路,锚定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所服务的跨境公路贸易场景,充分利用跨境公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公路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国际道路运输资质全面具备、标准化合作机制稳健运行等有利条件,主动对接国际商会贸易术语及规则体系,结合跨境公路运输与贸易的特点,深入研究影响跨境公路贸易责任、风险与成本的关键因素,在传统国际贸易术语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特色的“附加术语”体系,缩写简称为“TAOBH”系列。
“跨境公路贸易术语地方标准弥补国内陆上贸易规则体系空白。”蔡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国际商会主导的国际贸易术语及其术语解释规则体系。大部分国际贸易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是采用或部分采用、细化解读、规范应用国际组织的已有的标准与规则。因此,《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术语》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市陆海新通道建设陆上贸易规则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独创和首创,有助于弥补国内陆上贸易规则体系空白,是我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具体来看,发布的跨境公路陆上贸易规则主要涵盖“2项地方标准,5组贸易术语,6类运输术语”,其中《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术语》(DB50/T 1873—2025)界定了覆盖陆海新通道跨境贸易运输全过程的5组21个附加贸易术语(TAOBH系列)及其定义,适用于陆海新通道国际贸易合同中跨境公路运输相关条款应用、信息化建设与国际合作。
《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物运输术语》(DB50/T 1874—2025)则界定了“6类63个”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物运输及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及定义,适用于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物运输的业务运行管理、信息交互与对外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以《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术语》为重点,从宣传培训、术语嵌入、案例探索3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两项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工作。”蔡湛说道。

规范化、标准化解决我市农村养老问题
发布会上,重庆市大足区民政局党委委员、低保中心主任胡媛媛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进行解读。胡媛媛介绍,“十四五”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要求构建 “乡镇牵头、多方参与” 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格局,完善留守老年人关爱体系、强化社会支持建设。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但普遍面临 “标准不统一、服务碎片化、质量难评估” 等问题,缺乏一套适配农村实际、可落地执行的规范体系。《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是顺应重庆市农村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旨在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手段来解决我市农村养老问题,切实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对于提升重庆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具体标准的主要内容来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规范》全面覆盖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从“基础定义”到“全流程管理”再到“持续优化”的全链条,每一部分的设置都针对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可能存在的规范空白、执行模糊、保障不足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了统一定义,提出了总体原则并确定农村互助养老的阵地建设、服务结果运用及资金来源、人员组成等要求,规定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队伍培训,明确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形式等内容,其中服务形式包括上门服务、集中服务和服务记录等。此外,还增加了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规定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表彰表扬,以及绩效评价与投诉处理等内容。
胡媛媛表示,接下来将通过线下培训、线上平台等形式,向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单位等普及标准内容,明确执行要点。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单位等对照标准调整服务流程,行政主管部组织对标指导。定期收集实施主体反馈,分析标准指标达成情况及实施中的相关问题。依据评估结果,对滞后或不适配的条款进行修订,确保标准贴合实际与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贾茜

重庆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