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重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重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新要求,重庆将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进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模拟法人”新模式
助推技术产品产业化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赛迪”)实施“模拟法人”新模式,助推技术产品产业化,就是重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为解决钢铁工程项目中各项技术瓶颈问题,中冶赛迪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持续稳定投入,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成果。随着核心技术与产品在钢铁领域的应用实践,一批共性技术也被凝炼出来。
为探究共性技术价值转化的新模式,中冶赛迪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加快包括共性技术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中冶赛迪的新思路就是“模拟法人”的方式。模拟法人,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核算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由员工与企业共同出资,员工享有虚拟股权,并可按照出资比例享有项目收益分红。
为推动探索实施,2019年,中冶赛迪制定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规定(试行)》,规定了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2020年,该公司组织编制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规定》,对具体实施方式、审批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2021年,该公司组织编制了《科技成果模拟法人管理实施办法》,对模拟法人的实施条件、范围、员工参与跟投的具体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规定。至此,中冶赛迪模拟法人探索的制度保障基本构建。
在模拟法人实施的过程中,一个典型的技术成果代表是电液直驱伺服技术及产品。作为中冶赛迪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产品,其2019年初已成功应用于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连铸机和中冶陕压热加工中心连铸机,实现了稳定连续生产,满足市场化运营的条件。同时,电液直驱伺服技术是一项通用(共性)技术,可应用于机器人、轨道交通、工业阀门、通用装备等非钢领域,为将其共性价值广泛推广,打开非钢板块的市场资源,中冶赛迪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了“电液直驱技术模拟法人”,组建了独立核算的运营团队。
“电液直驱技术模拟法人”成立以后,快速打开市场,年均实现产值上千万元,为公司找到除钢铁工程以外新的利润增长点。另外,通过模拟法人,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出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降低了项目失败的风险。模拟法人机制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质量,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中冶赛迪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模拟法人运营,计划在3-5年内孵化运营成熟,形成完善的市场开拓和运营服务体系,为成立独立法人的注册公司打下基础。后续根据发展情况,还将有望将产品做大做强,使得其具备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为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统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记者从重庆市科技局了解到,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近年来重庆统筹建设“4+5+M+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聚焦建设生命健康、数智科技、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打造金凤实验室等四大重庆实验室,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整合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力量共同开展高水平科研。聚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基础支撑作用,规划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推动高等学校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未来产业着力点。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持续优化创新组织机制,深化以优秀人才、创新团队为牵引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支持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牵头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重大平台。深入开展科研计划改革攻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整合多个科技计划,建立“5+8”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重点)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37项,总投入近40亿元。其中,企业牵头项目数量、获得财政资金、投入资金占比均超70%。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推进聚焦产业需求的重大科技攻关组织改革,统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载体,以大企业带小企业,链接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类科技企业,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产业综合创新机制,共同面向产业需求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发展高效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持续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参与共同设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牵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赋予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权。将积极探索政策路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一系列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建设多元、灵活、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